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魏革军:发挥货币政策双重功能的实践 - 卡神记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魏革军:发挥货币政策双重功能的实践

  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西安分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稳住基本盘。流动性方面,今年1~6月,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累计释放流动性603.4亿元,撬动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839.8亿元。补充资本方面,推动地方法人银行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2021年末,全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降低利率方面,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持续推动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有效激发信贷融资需求。2022年6月,陕西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3%,较LPR改革之初下降0.83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9%,下降0.86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政策的有力实施,截至2022年6月末,陕西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连续23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西安分行有效落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2021年末政策到期后,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给予1%的激励资金。2022年第一季度,西安分行已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6400万元激励资金;自第二季度起,激励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激励强度进一步加大。为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西安分行推动各地市建立“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积极推广首贷、续贷、信用贷、随借随还贷,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全省已建立24个“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入驻金融机构84家,依托“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累计发放贷款85亿元,支持市场主体2.4万户。建立省市两级民营小微信贷尽职免责自律机制,提升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积极性。在各项政策激励推动下,2022年6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40亿元,同比增长27.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陕西省作为煤炭等传统能源富集地区,绿色低碳转型潜力巨大,西安分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省内绿色项目,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在地方落地见效。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在陕西省发放55.9亿元,带动21家全国性银行在陕分支机构新发放碳减排贷款93.1亿元,带动碳减排量约177万吨;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陕西发放61.9亿元。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4069亿元,同比增长38.6%;绿色金融债券实现零的突破,支持秦农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2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指导省内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目前累计开发53种绿色金融产品,其中34种已落地实施。


  强化重点领域信贷供给。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机制,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一链一行”制度,加大对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截至2022年6月末,陕西省主要金融机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237.1亿元,同比增长16.6%。切实发挥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作用,强化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2022年对农业银行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预计释放资金超34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陕西省涉农贷款余额9487.7亿元,同比增长11.6%。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不断优化科技企业融资环境。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陕西省主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贷款余额1358.1亿元,同比增长14.1%。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梳理形成商贸餐饮、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民用航空等领域“白名单”企业,分批推送给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对接。截至2022年6月末,陕西省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余额1559.9亿元,同比增长18.4%,有力地支持了消费恢复发展。此外,西安分行还将引导国有大行在陕分支机构积极对接各总行,推动科技创新、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总对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快在地方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济结构有待调整优化。陕西省传统行业相对集中,能源工业占比较大,大型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明显,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活跃度相对不足。这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存在“垒大户”倾向,信贷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对部分传统优质项目的信贷投放出现过度追逐,而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构性货币政策落地效果。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两高”项目、平台类企业融资受限,传统行业信贷规模收缩效应显现,结构调整中信贷接续增长面临压力,也对稳定信贷总量提出挑战。


  地方中小银行实力偏弱。地方法人银行是区域层面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主要对象。从实践来看,中小银行特别是地方法人银行在资本实力、内部治理、金融科技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区域传导效率,导致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及信贷投放出现区域分化趋势。近年来,陕西省地方法人银行积极补充资本、化解不良,主要监管指标明显改善,但与其他银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政策协同配合仍待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力相对偏弱,在贴息奖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风险补偿基金风险缓释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有限。特别是在县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能不足,增信及风险缓释机制不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约束更加凸显,部分县域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配套机制不完善,导致县域金融供给难以精准匹配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落地的效果。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当前陕西省信息平台数量较多,但对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和融资需求信息尚缺少有效整合,存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更新频率较低等问题,部分平台存在数据雷同问题。若金融机构逐一对接,成本较高,难以深入挖掘整合企业信用信息。因此,有必要加快建设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为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创造有利外部条件。


  对策建议


  精准靶向发力推动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大有可为。未来,聚焦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还可以根据需要将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更大一些,用足空间,做好加法,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在推动政策落地过程中,强化精准对接至关重要。金融部门要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形成重点领域企业“白名单”,并积极开展融资对接专项行动。金融机构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围绕转型升级方向培育具有成长性的优质客户,助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助力地方中小银行增强实力。继续配合推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用于补充资本,鼓励其引入优质股东,适当降低分红,以利润留存方式补充资本,切实增强资本实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行小微、三农、绿色金融、创新创业等专项金融债,拓宽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的资金来源。此外,积极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完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对市场主体“精准画像”,促进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能力。


  切实加强各项政策协同配合。实践证明,推动地方政府健全贴息奖补、风险缓释等配套机制,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至关重要。落实好今年年初以来新推出的科技创新、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也必须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项目对接,发挥合力推动政策高效落地。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和经济基础,强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配合,发挥合力共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更加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地方信用平台建设。依托“秦信融”平台,加快省级国有征信公司组建进度,规范地市级地方征信平台发展,出台支持措施和考核办法,推动省市平台互联互通,充分整合企业工商、税务、融资等信息资源以及各类市场交易信息,提供高质量信用信息产品与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接入平台,克服信息不对称,改进信贷审批和风控模型,提升中小微企业获贷率、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


  作者|魏革军「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