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夏: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 卡神记

金中夏: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历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这十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稳健实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开放稳步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为巡礼式、全景式、全方位反映“非凡十年”的金融成就,本刊特别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全面展示新时代党领导下金融业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充分展现我国金融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金中夏「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6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开启新篇章。通过日益深入参与二十国集团(G20)等多边治理日程,中国在危机救助和疫后复苏中切实发挥大国担当,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绿色发展等重要议题方面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不仅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还通过参与制定和完善全球规则,为维护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


  开展本币互换,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急剧下降,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流动性困难,希望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提振市场信心。2008年末至2009年初,人民银行分别与韩国中央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达成本币互换协议,有效缓解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流动性紧缩的局面,在稳定市场信心、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危机后,更多国家开始寻求与中国开展本币互换安排。人民银行顺应该趋势,先后与白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双边贸易和投资的需求,也有助于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截至2022年6月,中国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金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在危机后快速企稳回升,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系统性地清除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制度障碍。在跨境贸易方面,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持续扩大试点范围,并在2012年将相关业务拓展至全部经常项目。在直接投资方面,人民银行在2011年先后启动了对外直接投资(ODI)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工作,以更好地促进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在证券投资方面,为满足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开展人民币证券投资的需求,2011年和2014年,人民银行相继启动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机制。


  整体看,人民银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构建起了日益完善的双边本币互换网络,人民币跨境使用在贸易结算、投资结算、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各方面迅速发展,各类交易结算金额迅猛增长,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黄金时期”,为随后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推动扩大SDR的使用


  2015年适逢IMF对SDR货币篮子进行五年一次的审查,党中央及时作出了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重要部署。2015年,人民银行与IMF通力合作,进行了九轮密集磋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解决了人民币“入篮”的各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障碍,最终推动IMF在2015年10月宣布人民币“入篮”。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获得确认,意味着具备了一项重要的制度性权利,有利于增强外界对人民币的信心,扩展危机应对的手段。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标志性事件。


  2016年,中国利用担任G20主席国的机会,将国际金融架构列为重要议题,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推动G20各国支持研究扩大SDR的作用,促进更多地使用SDR作为报告货币并发展SDR债券市场。中国带头付诸实施,同时以美元和SDR发布了外汇储备数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2016年8月和10月,世界银行和渣打银行分别在中国成功发行了SDR债券。这是G20第一次对增强SDR的作用进行系统深入的讨论并采取实际行动,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为推动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2年5月,IMF开展了人民币入篮以来的首次SDR篮子货币审查,一致同意维持SDR篮子货币构成不变,并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保持第三位。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持续推进金融开放成果的认可,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进展。


  成功推动IMF增发SDR,促进国际社会就转借SDR的方案达成共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IMF建议效仿国际融危机期间分配SDR应对危机的经验,增发SDR支持全球应对疫情。起初,国际社会对此有不同声音,各方未能达成一致。人民银行利用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会议、G20部长级会议等场合积极发声支持增发SDR,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陈述IMF增发SDR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推动国际社会凝聚共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IMF于2021年8月顺利增发6500亿美元等值的SDR。这不但为全球疫情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进一步促进了SDR的使用,有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由于低收入国家在IMF的份额占比较低,直接分得的增发SDR有限,因此有必要推动有富余资源的国家将SDR转借给有需求的国家。为此,人民银行率先向国际社会发声呼吁转借,同时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展开转借方案的讨论,并最终使各方就两大转借方案——扩大IMF向低收入国家提供优惠贷款的“减贫与增长信托”规模以及设立向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提供长期贷款的“韧性与可持续性信托”——达成共识。在2021年末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向非洲国家转借100亿美元等值SDR,受到非洲国家热烈欢迎。2022年4月,IMF宣布成立“韧性与可持续性信托”并在年底前正式运作,标志着SDR转借取得实质性进展。


  将绿色金融引入全球议程,主动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金融必须进行国际合作。2016年,人民银行在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首次将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讨论,发起成立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重点分析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政策和市场障碍,提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金开展绿色投资的能力。研究小组连续三年完成相关报告,有关政策建议纳入G20峰会成果,为凝聚绿色金融国际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G20主席国意大利重启了研究小组并升级为工作组,由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任联合主席并牵头制定了《可持续金融路线图》(G20 Sustainable Finance Roadmap)。这是G20首个关于可持续金融的框架性文件,为中期内国际层面引导市场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指引。


  2017年底,人民银行与法国中央银行等8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旨在加强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管理。截至2022年6月,NGFS正式成员扩展为116家机构,涵盖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IMF、OECD等国际组织。人民银行在NGFS的治理和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担任微观审慎监管工作组和研究工作组主席,并分别于2020年9月和2022年3月牵头完成《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综合报告》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


  绿色分类标准旨在确定绿色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开展绿色金融的基础。2019年10月,人民银行与欧盟委员会等机构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以深化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国际协调合作,动员私人部门资金参与可持续投资。中欧于2021年11月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提出了中欧各自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共同认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并于2022年6月发布了该目录的更新版。此后,中欧率先推动双方绿色分类标准可比、互通,双方市场主体可到对方金融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引导跨境绿色资金流动,极大地促进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此外,人民银行还通过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国际机构合作,参与评估解决气候相关数据缺口、研究开发气候风险监管工具、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标准等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为推动实现《巴黎协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绿色金融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际标志。


  构建完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促进资金融通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原则,积极促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建设,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开放、绿色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


  在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下,丝路基金于2014年成立,注册资本金400亿美元,按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开展业务,通过以股权为主的多种投融资方式,重点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指导丝路基金完成了增资所需的公司章程修订等工作,大幅提高其投融资能力。


  为促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人民银行一方面指导11家试点金融机构自主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目前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双边货币合作,大力发展本币债券市场。截至2022年6月底,人民银行已在13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与29个共建国家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机构相继在境内发行熊猫债,欧亚开发银行成功注册了丝路主题的债券。


  “一带一路”倡议是包容开放的倡议,中国始终欢迎各方共同参与,实现互利共赢。人民银行先后与国际金融公司、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截至2021年末,累计投资70余国逾200个项目,承诺出资金额近60亿美元。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合作,截至2021年末,已通过中国—IMF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举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课程班/研讨会57期,培训人数近1900人次,辐射近7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英国伦敦金融城于2018年共同发起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2年5月底,已有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3家金融机构和企业签署了该原则,资产规模超50万亿美元。


  建设性参与国际多边债务协调,积极应对低收入国家债务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加速暴露。2020年以来,为支持最贫困国家应对疫情挑战,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债权国,与G20各国共同制定并实施了“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的倡议”(简称“G20缓债倡议”)。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指导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面推进缓债倡议落实工作。截至2021年底,G20三轮缓债倡议结束,中国双边官方债权人已全面落实符合缓债倡议要求的缓债申请,成为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


  随着疫情蔓延,部分国家债务问题已无法通过缓债来解决,债务重组客观上难以避免。为促进新形势下官方债权人共同协调债务重组,G20通过了在个案基础上进行债务处置的共同框架,为相关低收入国家提供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共同框架下的个案债务处置磋商,促进各类债权人联合行动、共担风险,有效规避债务处置中的搭便车等问题,切实维护我债权利益。此外,中国在低收入国家申请IMF贷款方面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帮助其恢复债务可持续性、获得改革和发展所需的救助资金并以此撬动了国际社会发展融资,帮助低收入国家走出困境。


  G20缓债倡议和共同框架是中国首次参与国际多边债务协调进程,充分展示了中国致力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债务行动的建设性态度,也体现了中国支持低收入国家共同应对疫情挑战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引领区域金融合作,加强区域金融安全网


  金融安全网包括全球、区域、双边及各国自身储备等多个层次。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凸显了健全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性。2000年,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10国在泰国清迈10+3财长会上通过了清迈倡议,鼓励各国根据自愿原则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以防范短期流动性不足引发的国际收支问题,并在后续将其扩大为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


  各层次安全网之间的协调整合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中国是IMF第三大成员国,又是CMIM的最大出资国之一,在推动二者的协调合作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2016年,中国利用担任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主席国和G20主席国的双重身份,成功促成IMF与CMIM开展联合救助演练,发现了联合救助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完善CMIM以及加强与IMF的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2020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与IMF的协调与合作,CMIM提高了其与IMF贷款挂钩部分融资期限的灵活性,以便与IMF贷款保持一致。2021年3月,各方同意在美元计价贷款以外,允许成员提供本币计价贷款,进一步提高CMIM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金砖合作机制下,中国推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向务实深化发展。2012年,金砖国家宣布构建金砖国家金融安全网,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给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和资本流动带来的压力。中国通过引领金砖国家的讨论,推动各方达成共识,于2015年正式建立了金砖应急储备安排(CRA),初始总规模1000亿美元,为金砖国家共同抵御风险提供了新的工具。自2018年起,中国与金砖各国开展CRA演练,全面测试CRA救助安排的有效性,切实提高金砖国家共同抵御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问题,新兴经济体受创尤其明显。同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BIS)提议设立人民币流动性安排,旨在金融市场波动时为参加该安排的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人民银行积极参与了该安排的设计并于2022年6月签署协议,其他首批参加方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智利、新加坡、中国香港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在有流动性需求时,参加方除可提取其出资部分外,也可凭合格抵押品从储备池中借入短期资金。此项安排不仅有助于中国加强与BIS的合作,也有助于满足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合理需求和强化区域金融安全。


  展望未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这就更需要各国努力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将坚持以建设者、贡献者的角色参与全球治理,深入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规则制定,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