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筑牢个人隐私权益“保护墙” - 卡神记

记者观察:筑牢个人隐私权益“保护墙”

  某脱口秀演员控诉其个人流水遭某银行泄露;助贷公司每天频繁电话推销消费贷;刚在某宝买了家装用品,随后就收到了装修机构的电话……数字经济时代,各类机构都在抓紧数字化发展浪潮,但在数据治理方面,个人信息安全却频频出现管理漏洞。

  为了切实保护个人信息,202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使用的权利边界,让权属权益更加清晰。


  在金融领域,近年来,银行保险机构也不断升级内部信息安全系统并完善客户个人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银保监会消保局相关负责人曾在3月15日召开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银保监会今年将开展银行业保险业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切实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升个人信息使用的规范性,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剑指金融行业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七大乱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让法律有“牙齿”,才有助于提高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力度,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感。


  除去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外,监管部门对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明显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2020年10月,中行、农行和建行的6家分支行因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被中国人民银行合计罚款超4000万元。2021年11月,浙江余姚一银行行长沈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获刑3年,并被宁波银保监局处以禁止从业5年的行政处罚。2022年1月,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分别罚款1674万元、255万元。


  但是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还需要消费者与监管机构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对手机号码、人脸信息、身份证、银行卡、二维码等保护意识并不高。以人脸识别为例,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给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隐患。人脸信息被盗取后,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个人财产,甚至被用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而且,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会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身份信息,甚至出售非法获取相关个人信息的教程,更进一步加重了人脸信息泄露的危害性。


  因此,消费者必须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还要提升法律意识,在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后,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不使个人权益受到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