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张骏:加速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 卡神记

建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张骏:加速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导读:在新时期,香港的中资银行主动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促进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负时代使命

  作者|张骏「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副董事长、总裁兼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3期


  香港特别行政区处于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是国际循环的促进者,也是国内循环的参与者。在新时期,香港的中资银行应把握发展机遇,主动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连接点的独特作用,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负时代使命。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积极投身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香港中资银行作为香港商界“爱港爱国”的重要力量,坚定拥护“一国两制”方针,促进香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生改善。2020年以来中央政府推出港区国安法、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等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保障了香港的长治久安。当前,香港社会趋于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25年来,香港中资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持牌银行和有限制牌照银行的数量从1997年的21家增长至2020年的34家,同期中资银行资产总额从9570亿港元上升到9.2万亿港元,资产规模在香港银行业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中资银行在香港银行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资银行立足香港这一“双循环”关键连接点,用好香港“超级联系人”优势,协同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进入内地广阔市场,助力内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促成“双循环”通达顺畅;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港股00737)、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和服务我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且独特作用。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作为建设银行集团海外业务旗舰和香港地区全功能综合性商业银行服务平台,协同境内外机构为“走出去”和“引进来”客户提供综合化跨境金融服务,增强集团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十四五”期间,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将全力服务集团战略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新金融行动,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贡献力量。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香港不断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并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加强培育新兴产业等。“十四五”规划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近年来香港推出了北部都会区策略,携手深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积极参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开发建设。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香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0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为香港金融机构参与大湾区发展、提升粤港澳金融合作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香港中资银行充分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对接大湾区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鼓励大湾区企业来港设立财资中心,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跨境财资业务;着重做好大湾区个人跨境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大湾区居民跨境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等业务。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充分利用集团在大湾区零售网点众多的优势,推动金融服务互联互通,帮助客户融入大湾区发展及生活。在产品创新方面,推出“陆港通龙卡”“湾区消费贷”“直汇易”(大湾区跨境直联汇款),为内地居民开立香港银行户口提供见证开户服务,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开展合作,便利香港居民北上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置业。积极探索业务发展新模式,为大湾区企业客户提供银团、发债、资金管理、财务顾问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大湾区企业“一带一路”和RCEP项目,持续支持大湾区高新技术、互联网新经济企业。


  参与建设互联互通机制,畅通境内外金融市场


  “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化并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继续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014年,沪港通落地,成为首个金融互联互通项目。其后,基金互认安排、深港通和债券通“北向通”相继推出。2021年沪深股通成交额达27.6万亿元,港股通成交额达9.3万亿元。2021年债券通“北向通”全年交投活跃,累计成交票面总额6.5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是互联互通政策实施的一个重点区域。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跨境金融科技项目同步测试等,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内地市场联通国际市场的枢纽地位。2021年以来,A股指数期货合约、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等政策密集落地,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互联互通也获监管原则性同意。互联互通机制正在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金融开放新格局的逐渐形成。


  一方面,互联互通机制畅通了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我国建立开放、融通、高效的金融生态,促进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助力构建金融市场“双循环”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互联互通机制也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为我国金融市场有序开放、对接国际标准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互联互通机制的构建中,香港中资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资银行充分发挥熟悉内地市场、了解国际规则的优势,积极参与互联互通机制建设,助力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比如,在股市通方面,中资银行充分发挥集团品牌影响力,积极拓展香港和内地客户资源、创新开发产品,取得明显实效;在债券通方面,2021年9月南向通开通后,香港金管局指定13家金融机构作为南向通做市商,其中6家为中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既是债券通“南向通”的做市商,在“北向通”境外投资者交易量排名中也位居前茅。


  发展人民币业务,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香港发挥了“试验田”和“防火墙”的双重作用,让人民币可以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中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要求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要求大湾区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支持内地与香港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等。


  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为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全面人民币业务服务,积极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增值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这既是新时期建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把握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香港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截至2022年4月,香港持牌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达8419亿元,占海外人民币存款约60%;截至2022年2月,人民币贷款余额达1766亿元。在人民币支付结算方面,2021年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金额超过7万亿元,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系统)日均交易额超过1.5万亿元。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方面,2021年香港新发人民币债券5506亿元,2021年底余额达6730亿元。截至2022年6月初,财政部、人民银行分别在香港市场常态化发行人民币国债、央行票据累计超过7300亿元。


  香港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将有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储备等方面的使用,促进人民币在离岸市场循环流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也给香港中资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中资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比如,在“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中,中资银行凭借境内外联动优势,成为主要参与银行。截至2022年5月,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24家香港银行中,有14家为中资银行。


  中资银行亦积极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离岸人民币中心担当人民币清算行和做市商。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作为香港金管局指定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一级流动性提供行,积极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利用香港平台推广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一方面是多渠道、多品种、高效率满足客户人民币境外及跨境资金运用需求,打造香港市场“人民币理财专家”,提升做市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2021年实现各类人民币资金产品交易量同比增长约20%;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及人民币业务综合服务能力,2021年被泰国央行指定为在岸及离岸人民币交易对手,并成功营销泰国央行通过建设银行总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投,买卖人民币债券。


  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助力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香港绿色金融发展迅速。2021年香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债权融资总额较2020年增长3倍,达566亿美元,其中债券发行融资达313亿美元,占亚洲市场的三分之一;贷款融资总额达254亿美元。香港金管局在2021年5月推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用以资助合格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的发债及外部评审服务支出,截至2022年3月该计划已经资助超过60笔债券发行。


  香港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特区政府的碳中和和绿色金融政策,不仅是满足内地与香港监管的要求,更是金融机构自身业务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宣布力争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香港金管局发布“气候风险管理监管政策手册”,要求香港银行机构逐步把气候风险融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于2020年12月发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策略计划及行动纲领。


  积极搭建内地和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桥梁。香港中资银行全方面与内地展开绿色金融和碳交易领域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香港绿色金融中心也为内地投资者带来了“一带一路”等海外项目的绿色投资机会。


  推动业务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存款、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例如,香港中资银行积极推出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将人民币国际化和绿色金融相结合,推出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包括香港首只人民币ESG多元资产零售基金、首只人民币个人绿色定期存款计划等;将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相结合,发起中小企绿色贷款优惠计划等;成立专门绿色金融团队,提供绿色金融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制定绿色融资框架,促进大湾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积极把握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业务机遇,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金融实践,发挥大湾区绿色金融桥梁作用,积极拓展绿色存款、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2021年,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获颁香港特区政府“碳中和”伙伴证书,获得香港品质保证局《杰出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发行机构(香港商业银行业)》《杰出绿色和可持续债券牵头经办行(ESG银行服务)》以及《杰出绿色和可持续贷款结构顾问(可再生能源行业)》三项荣誉。2022年前5个月已发放多笔绿色贷款和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特别是2022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作为联合委任牵头簿记行、包销行及持续性结构顾问,为先正达集团筹组45亿美元首笔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银团贷款,该贷款由全球29家银行共同参团,是农化企业历年来在亚太市场上筹组的最大规模同类贷款,也是2022年以来大中华区最大规模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定期银团贷款。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服务我国全球化布局


  2014年,在中国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香港是我国银行国际化的桥头堡,中资银行已经成为香港银行业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整体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业务发展能力及丰富的协调管理全球业务的经验,是推动我国银行海外业务全面发展的排头兵。


  香港中资银行积极服务我国全球化战略,母子协同,境内外联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走出去”企业和RCEP区域重大项目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比如,中国建设银行持续推广中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累计支持约500个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走出去”海外项目,项目签约总金额近千亿美元;开展跨境撮合活动,27家境外机构积极联动,在平台举办跨境对接活动近130场,覆盖33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香港一定会在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